【研究結論】
1. “性需求”帶動了兩性社交的興起,但隨著應用的成熟,又會被其他常規需求所稀釋;
2. 社交網絡中,女性往往占有更多選擇權。在涉性交友圈中,獵奇、自我表現、尋求慰藉和欲望交易是主要內在驅動力;
3. 解決“性需求”的社交產品往往以陌生人社交為主,需要警惕上當受騙。
序:不缺朋友,但仍寂寞
午夜時分,曉菲和一群朋友從酒吧出來,各自散去。向前獨自走了一小段路后,她停下來打開手機里一款陌生人交友應用,在向她打招呼的人里挑了一個:“你現在能過來請我吃夜宵嗎?”十幾分鐘后,一輛出租車停在路邊。
兩個人互相晃了晃手機。曉菲上車,消失在夜色里。
身為北漂,曉菲并不缺同事和好友。但和朋友在酒吧狂歡后,她仍然感覺到寂寞。這也是很多中國年輕人的寫照——他們擁有現實中的朋友,但仍然熱衷于各種形式的網絡社交。

一爆發:觀念開放與移動互聯
“如果一個人說他很孤獨,那么他是在描述一種狀態。如果一個人說他很寂寞,那么他是在描述一種需求?!蹦澄缓蜁苑埔粯訜嶂杂谖缫股缃坏呐⑷绱烁锌?。
從更專業性的角度看,馬斯洛的需求理論將人的需求分為六級,分別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和超自我實現需求。
對于大部分生活在城市里的青年人來說,最基本的兩項需求較容易滿足,更高層級的尊重和自我實現等仍然有些遙不可及——社交即成為最迫切也最現實的目標。
在大眾社交和熟人社交領域,已有的產品足以提供完善的功能和相對牢固的關系鏈。但這并非是今天人們社交的全部。在傳統社交和互聯網社交時代,人們對于性的話題更多停留在酒后的葷段子或網絡的調侃里。移動互聯網的到來,才真正讓個體與網絡實現了同等自由。
當然,僅有這些遠遠不夠。一種社會化現象的出現,一定是多種合力共同作用的結果??萍几鄷r刻扮演著催化劑的角色。
觀念的改變從根本上為兩性社交帶來了引爆可能。伴隨社會與文化的開放,“性需求”不再是難以啟齒的話題?!肚笫恰分睂匐s志《小康》發布的“中國人性健康感受”報告顯示,與1994年的40%相比,2012年國人婚前性行為的比例達到了71.4%,而如果單獨統計網絡上反饋的問卷,這一比例將上升至86.5%——人們已經不再把性等同于婚姻。

當“兩性社交”不再受到觀念的束縛,滿足人們需求的工具就自然會出現。從本質上看,幾乎所有的溝通工具都可能為兩性社交提供幫助,哪怕只是一個電話甚至一封電報。移動互聯網只是讓兩性社交變得更方便、快速——當然, 也伴隨著某種程度上的泛濫。
但若只把兩性社交的全部功能定義為“性需求”,也有失偏頗。兩性之間的社交需求是多樣化的,可以是被異性吸引,喜歡,渴望和異性聊天、成為匿名的好朋友……只是其他需求看起來太過正常,反而讓兩性間的私密社交,被廣泛的與“性”關聯。
二心理:獵奇、慰藉、交易與表現欲
盡管不同的兩性社交或陌生人社交平臺的用戶組成不盡一致,但若拋開量化標準,聚焦于定性分析,則活躍于這類平臺的用戶,大致心理動機可分為四類:
1.隱秘好奇。這部分用戶以年輕人為主,包括18歲以下的學生。這部分用戶未必有最直接的心理或生理親近需求,他們進入這一平臺,并嘗試著與陌生人交流,更多是出于對成年人世界和涉性話題的強烈好奇。
這類用戶的粘性相對較差,也不是兩性社交圈的核心群體,部分人會在試用后漸漸退出。但由于年輕人群體龐大,智能手機向年輕人的普及速度也正在加快,因此不斷會有更多年輕人加入進來。

2.自我展示。這部分用戶同樣以年輕人為主,不過年齡階段會比第一類稍大一些。相比于大眾類和熟人類社交圈,陌生人社交和兩性社交更方便展示大尺度的圖片和真實甚至夸張的語言評價。對于部分女性用戶而言,讓自己真實或美化后的照片獲得更多人的稱贊,本身就是一種強烈的心理滿足。
這部分用戶通常會上傳各類風格的個人照片,以及舒適甚至奢侈的生活場景。在炫耀和滿足虛榮心的同時,他們也通常會成為其他陌生異性(甚至少數同性)的追逐目標。
3.填補空虛。抱有這種心理的用戶對陌生人社交工具的依賴更為強烈。其中單身年輕人表現得更明顯——在缺乏足夠社會活動的背景下,年輕人對網絡社交的需求度不斷提升,直至滿足情感慰藉和性需求等深度交往。但在一些第三方針對此類用戶的調查中我們可以發現,這種因為寂寞而產生的社交需求,并不僅僅是生活中的單身男女,還包括部分已婚或有固定男女朋友的用戶。
這些用戶中,或因為愛情生活陷入枯燥或危機而尋求更多的外部刺激,或因為情侶間某一方工作太忙,導致另一方收到冷落。由于存在真實生活關系的羈絆,他們通常會選擇使用其他虛擬身份或“小號”介入陌生人兩性社交關系鏈。
4.欲望交易。上述三種用戶群體,是基于心理或生理而產生對陌生人兩性社交的需求。但在這以外,還有一種以交易為核心的關系鏈條,潛藏在兩性社交平臺之中。部分年輕漂亮的用戶(男性女性均有),會以美貌、身材等資本示人,以求得高富帥或白富美的青睞,甚至直接把目標定義為“求包養”;而與之相對的,正是另一類年齡稍長的用戶,他們出于獵艷等心態,尋找年輕漂亮的異性,以金錢、包養等做為交換。
這類用戶通常會對社交對象較為挑剔。但由于陌生人社交本身存在的不確定性,這部分用戶群也摻雜了不少的騙子。
三女性:掌握兩性移動社交的更多選擇權
很多互聯網產品的成功都離不開女性用戶或女性話題,社交應用里更是如此。如今擁有十幾億用戶的Facebook,最初的雛形即是給學校里的女生照片打分。
曾有人做實驗:在同一移動社交平臺上分別注冊了一男一女兩個不同帳號,用男性帳號給30個女性打招呼,一天僅收到2個回復;而女性帳號則在一天時間里收到了近50位男性的招呼。
為什么在社交領域女性會成為主導力量呢?實際上看,男性的“兩性社交”需求更為強烈,而且往往外在表現也更加明顯。在這一趨勢下,社交網絡中的男性往往會向女性大獻殷勤,而女性則可以在眾多男性中選擇自己喜歡交流的對象。
基于這一觀點,一款社交應用里(不論普通社交還是私密社交),女性用戶的數量幾乎可以直接決定社交圈的活躍度。而在這一維度上,兩性私密社交,甚至表現的更為明顯。
但這并不是說,女性缺乏對“兩性社交”的需求。只是女性的需求更多體現在希望獲得更多男性用戶的關注上。為此,女性會希望展示自己最美的一面來獲得更多稱贊,乃至于在性需求中可以挑選更優秀的對象。
這也是伴隨著社交網絡的興盛,圖片美化應用得以流行的一個重要原因。
四工具:兩性社交的移動平臺進化
前面提到過,本質上說任何一款社交應用有幫助用戶解決“性需求”的可能,但對于一個有成長性的社交平臺,把“性”作為核心并非長久之計。一些應用為了獲取初期用戶而強化了兩性社交的概念,但在進入良性增長期以后,圍繞兩性社交的需求將會被分化,更多更常態化的社交需求不斷出現。兩性社交雖然會被自然稀釋,但并不會消失。
從兩性需求的工具演進看,最早的網絡形態是聊天室。但由于內容難以管理,形式過于單調,這一在線社交形式很快沒落。
國內最早被貼上“性需求”標簽的社交網站是51.com。其聯合創始人張劍福離開51.com后,又發起過簡簡單單、美麗約等項目,也都很好的利用了男性心理:比如希望看更多女性用戶照片、希望更方便的和女性用戶聊天——并在這些環節上設置了收費門檻。
不過,在查看相冊和聊天等社交環節設置門檻,不利于社交行為的擴展。這類應用也容易陷入單一的“兩性需求”種,很難成長為普遍意義的社交平臺。
可以作為對比的是陌陌。在陌陌發布前,簡簡單單在陌生人社交領域已經做的很不錯,但隨著時間的推演,人們很快便忘記了它,而僅僅記住了陌陌。
陌陌剛發布的時候,因為有很強的地理位置屬性,很多人將其定位于兩性社交神器。但是陌陌官方從未認可過此類說法。不過從產品形態和功能上看,它的確很好滿足了用戶“兩性社交需求”。除去地理位置信息讓線下見面更容易,“定位”帶來的另一個優勢即“真實性”和“貼近性”,讓用戶能感覺到對方就在自己身邊。
移動終端讓兩性社交走向了自由化,而定位信息又提升了兩性社交的成功幾率。
但對于只將目標定在滿足兩性生理需求的用戶來說,陌陌所能提供的幫助,并不如一些更“精于此道”的APP。無論是簡簡單單、美麗約還是陌陌,社交的發起方多為男性,即男性希望和女性聊天或見面。但在這種關系鏈中,男性最初并不知道女性是否也這樣想,這即增加了社交的難度。另一些社交應用則重點解決了這個問題,比較典型的有國內的某某和國外的Tinder。
這類應用往往借助某個社交平臺(微博或者Facebook)獲取用戶信息,用戶可以為自己想見面或者想發生什么的人打上標記,如果對方同樣希望見你或者發生些什么,就可以進行互動,社交從此開始。但如果只有一方有興趣,那就不會有任何提示信息——社交行為也就不會啟動。
這種產品設計盡可能的消除了兩性社交中的彼此試探階段,為男女雙方節省了時間成本。但由于過于直接化,往往也難于形成更廣泛的社交互動。
還有一些社交應用充分利用了移動設備的特點,比如語音社交應用比鄰,其官方口號是“只給陌生人打電話”——當然,具體是打給同性還是異性,只有用戶自己心里清楚。
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解決“兩性需求”的社交產品都以陌生人社交為主。一方面是我們此前已探討過的,文化和社會的開放讓兩性觀念更自由化。另一方面,在兩性社交中,陌生人似乎更適合這種快餐式的節奏,而且更容易有安全感。
五警惕:青春、愛情和白日夢
由于有大量的用戶通過移動社交產品來解決“兩性需求”,因此也有心術不正者在這些平臺上守株待兔。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女性“酒托”騙男性錢財,和男性冒充高富帥騙女性感情和身體。
對于用戶來說,如何使用一款社交產品是個人自由,但如果經常和陌生人打交道,仍需要多加注意。男神女神未必會無緣無故的約你見面,相冊里有豪車的用戶,也未必就是身家千萬。
當我們認真討論“性”的時候,我們并不能完全忽視情感。實際上,確實有很多年輕人,寄望于通過社交網絡尋找青春和愛情。隨著城鎮化進程加速,大城市生活節奏過快,導致年輕人的社會生活越來越少,真實社交圈越來越窄。當我們沒有時間和資源在現實中獲得友誼和愛情時,網絡就成為了一種救贖式的存在,和寄托。
但越是專注于兩性社交甚至性需求的應用中,用戶的身體需求往往越是會大于情感需要。而對于社交、愛情、性和網絡之間的推演,也許將是一個更為長久的討論話題。
不去緣木求魚,也不要“很傻很天真”。清楚自己的付出和所得,合理的使用網絡。當“性”已不再是禁忌的時候,對自由最大的保護,就是不要濫用它。
本文鏈接:http://www.casaleticia.com/on-the-phone-the-social-sex.html本文標簽: 社交, 移動社交